我國商用電動車未來系統服務商機與模式探討
(台北訊)電動化技術雖然有助於減少燃油,降低、甚至達到零排放效果,但電動車高昂的價格、電池技術瓶頸,都成為現階段電動車邁向普及化所面臨的最大問題。目前電動車(尤其純電車)應用侷限於利基市場,尚無法大量推廣到一般消費市場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商業用途的電動車更適合做為初期推動電動車的目標市場。由於電動車普及化最大障礙來自高額購車成本,以及公共充電設施普及性。由商用電動車輛營運特性觀察,會比一般消費市場更有機會跨越這兩個礙障,成為初期推升電動車產量的重要市場。 |
![]() |
除了借鏡國外標竿市場導入經驗外,國內商用車市場的運作特性也必須納入考量。運行於市區、輕載重物車隊可以優先評估,少量導入純電商用車進行示範運行。至於主流使用的中、重型商用則是建議車廠可以整合其它車輛節能技術,藉以提高車輛燃油效益,並符合車輛國內外車輛環保法規之要求。
針對物流車隊導入純電輕型商用車,本研究設計四種商業模式,模式一:車電合一,充電自購、模式二:車電分離,充電自購、模式三:車電分離,充電/電池租賃、模式四:全車租賃。四種商業模式分別考量政府補助有無,藉以計算成本效益。促成商業模式中的利害關係人角色增加,並設計合理的收費機制,可以讓參與商業模式運作的各種角色都可以得到生存空間。
車隊使用車輛的條件適合做為電動車推動優先評估導入示範之市場,短期內,藉由政府支持降低車隊導入成本,或是支持車隊短期導入少量示範運行,減少車隊業者對於電動車用於營業載貨之疑慮。長期下,在不違返法規的限制,車輛必需擁有車輛所有權,則商業模式合理的運作、收費機制設計,是促成電能業者、車隊業者、車廠等利害關係人均能賺得合理利潤並給持長久經營的關鍵,也是讓電動車可以逐步由導入期邁向成長期,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發展之關鍵。
兩岸保健食品產業合作商機及運作模式之研究
(台北訊)「健康」與「保健」已為全球最重要的食品消費趨勢,不論歐美、日本、台灣、中國大陸或東南亞,廣義或狹義的保健食品,其已成為極具關注、高投入且具發展潛力的重點產業,巿場成長表現亮麗。今日台灣保健食品產業或企業的競爭實力,能否透過與中國大陸的合作能量,搭建更紮實與寬廣的產業發展道路或商機,係本研究關心的重點議題。
中國大陸保健食品原料供應豐富、人口支撐的內需巿場可觀潛力,及政策具操作空間,是中國大陸保健食品產業的優勢基礎。雖目前面臨法規未確定,巿場混亂,與消費者對保健食品存在高度的信任危機等問題。但因產業屬朝陽產業,巿場發展可創造的空間仍大。今日中國大陸保健食品產業現存的問題,即是明日台灣廠商可突破的商機。
台灣紮實的產業鏈布建於產業中下游,上游僅微生物及部分特色農特產品素材端發展較為成熟。為加速產品深度及能量,增加下游客戶服務,除品牌培育外,新興的產業動力逐步向關鍵保健素材及客製化應用服務深化。
中國大陸的產業鏈布建分散於上中下游,但產業鏈中的價值活動較為鬆散,廠商品質與優勢能量差異性大。因具動植物原料優勢,上游素材原料的生產、萃取及量產等活動已成形,唯部分價值活動仍未完全開發或到位。保健素材應用端的價值服務多數未成形,僅外資廠商從事及運作。
建議未來兩岸保健食品產業的合作模式,有二:(1)從獨特性素材開發著手布建新產業鏈;憑藉台灣技術優勢、整合實力及產學研研究能量,透過中國大陸的原料、巿場優勢,共同爭取中華獨特素材的國際地位與空間,為兩岸產業注入正面的力量。合作效益雖非立即可顯現,但卻有機會布局全球。(2)從品牌及代工服務著手擴大巿場空間;但投入品牌,注意需有豐厚的資金支援;投入代工,重借重全方位服務展現差異;蓄積實力,成為後續品牌發展奠基。
兩岸產業合作除存在雙方法律規範等執行面障礙,待克服外,亦有歐美日廠商的競逐壓力。後續精實台灣競爭實力,保持合作吸引力,引導兩岸趨勢發展,台灣保健食品產業才能真正透過合作,贏在未來。
以上節錄自金屬中心ITIS計畫出版的「我國商用電動車未來系統服務商機與模式探討」及「兩岸保健食品產業合作商機及運作模式之研究」,歡迎有興趣者與本會董小姐聯絡 (電話: 02-23256800分機82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