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禪林
達觀
心隨境轉(續26)
中國政府對美國能有如此巨大的影響,實在是一大諷刺,這影響力現在是有利於美國,但也可以用來在經濟上攻擊美國。從政治方面來說,冷戰或許已經結束。但如果中國決定要施展其經濟實力,或美國堅持保護主義,那麼還是可以金融手段,作為武器,讓冷戰復活。雖然愈來愈堅密相連扣的貿易讓中國比較不會貿然行動,但若中國決定要在經濟上施以報復,其後果會讓兩個國家都有強烈的感受。在這裡順便一提的是,日本對美國來說也有同樣的經濟實力,因為日本也持有大量的美元,但日本是美國的長期盟友,政治與經濟的穩定已有數十年之久,並對經營強大的經濟與金融市場較有經驗,所以日本發動金融攻擊的可能性很小。
若說有好消息的話,那就是這種日漸增長的國際經濟相互依賴有點像核子威嚇,貿易與金融關係非常深的國家基於利益會維護穩定的經濟關係,而不是去引發會迅速席捲全球的金融大衝擊。中國並不想失去它最好的顧客:美國。如果商品賣給沃爾瑪或其他美國公司的中國工廠,因為貿易緊張關係的爆發而關門,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工人會失業並會對政府心生怨懟。
當然,中國失業勞工的大軍會導致國家不穩定,這是中國政府最不想看到的事,同樣地,如果工作外包至印度的速度遲緩下來,經濟也向下滑落,印度選民很可能就會在下次選舉中把領導人給趕下台。所以印度與中國政府都努力讓經濟持續成長並快速全球化,而歐美則沒有選擇,讓自己與國際經濟快速成長的亞洲巨人就業市場連在一起。
南僑關係企業團會長陳飛龍先生,就「中國龍與印度象」一書撰寫推薦序,刊於工商時報96.10.13D3經營知識;全球經濟有快速向東方世界靠攏的現象,尤其是新崛起的印度是否能持續中國成為新經濟強權,已讓北京,新德里和華盛頓在世界的經濟版圖地位出現巨大變化;台灣的中小企業兵團,在這場戰役中,該怎麼的認識才能打勝這場21世紀的新戰役呢?陳飛龍先生有獨特的見解,詳文如下。
中國龍與印度象一書透徹探討中國大陸與印度內需市場,不僅深入論述兩國的經營體系,市場經濟和人文歷史等,也將兩國放在天平的兩端相互較量;讓許多中小企業主在進行產業投資的全球佈局時,對地區市場做更有深度且全面性的探究。而就書上所言:崛起的「中國龍與印度象」對台商中小企業有何影響?又該如何自處與因應?下一步棋子要放在那裡呢?都是值得大家探討與深思。
書中引用「經濟學人」雜誌的預言報導:在2050年,全球3大經濟強國大洗牌,中國將名列第一,印度擠進第二,美國退居第三,而本書更進一步分析全球經濟有快速向東方世界靠攏的現象。也證實全球經濟能量的變動已在北京,新德里和華盛頓產生何等的經濟效益。
經濟學家的察覺是企業大肆施行後,將這些現象統合整理,貫穿古今,旁徵博引,反覆論證,最終形成一家之言論。站在一個企業家的立場,個人(指陳飛龍先生)非常樂見如此相輔相成,每每有新的大書,重要的論點提出,就是再次提供企業自我檢視的切入點,更深一層了解自家企業的定位與體質,這對企業的經營是不可或缺而且是要時常念茲在茲的事。
南僑企業於1996年間開始布局中國大陸,選擇以顧客型的食品加工用油脂及在上海的餐飲事業。南僑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時的經營思惟模式是:一定要經營自有品牌,要做顧客型的生意,務必要深耕成為在地的公司,也要深信自己能在中國大陸市場創造獨占價值,而在台灣的產業必須能夠不斷的提升,持續保持領先的地位,並且精進經營模式,研發技術,人力資源等有形和無形資產。一直有人說要「複製台灣經驗」到中國大陸市場,而個人寧可主張是「移轉台灣的經驗」─學習,吸收,傳承,轉換和開展,以「創造在中國大陸的新經驗」。南僑在中國大陸場的經營模式是屬於小宗,大部分的台商到中國大陸都採取複製的方式,占人工成本低廉與土地取得優惠措施方便,大舉興蓋廠房,大買設備,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內地有13億人口的廣大市場需求。在本書(全球三分之一的奢華潛力─中國奧運經濟學)的章節中,有詳細的背景闡述,大中國市場絕對不是一個整體的市場,嚴格以區域性如長江,黃河,或是城市,農村來區分都顯草率。產業的性質種類也是關鍵因素,不能殊途同歸,因此在中國做生意需要細膩,而不能粗曠。
本書的另一個重頭戲提到了「印度象」,科技工業是現代印度放眼全球的活招牌,這樣的榮景,歸功於其教育體系的強化及政府公部門產業策略奏效,而這也是數位和寬頻時代關鍵趨勢使然。但科技工業對印度市場是憂喜參半,書中的分析甚為貼切,數據可供參考。個人於2001年到2004年曾擔任「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
會」之印度委員會主任委員,更有幸於任滿後獲經濟部頒發經濟獎章,這段期間曾多次代表我方率團訪問印度,不僅促使台印往來密切,更協助雙方互設辦事處,經合會扮演穿針引線功不可沒。在此之前,個人於工商協進會之國際事務委員會服務時,與印度商業界也有多次交流,因此,對印度市場認識甚早,且長期接觸並深入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