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的經營者或主管無不希望公司能夠獲利而永續經營;不過,有些公司或部門由於無法順利獲得利益而瀕臨倒閉或遭裁撤的命運。不管是公司主管,想創業者,都需要知道一家公司的經營方式。可是公司怎麼經營?有那些必要的知識?有那些執行步驟?該關注的重點是什麼?想必很多經營者或主管極須了解的課題。
日本一位研究中小企業經營之專家竹田陽一以1,000家公司獲利倍增的竅門編寫6本「賺錢公司都這麼做」一書,出版首日即登入日本東販,日經,雅虎等暢銷排行榜;本書強調的不是觀念或想法,而是執行方式,依自己參訪1,600家公司,擔任1,000家公司顧問經驗,整理出經營中小企業最需要的經營步驟,值得吾人參考。
第一步:看清楚公司經營的全貌
先捨棄過去固有的觀念。「公司經營業績的98%決定於經營者個人的戰略實力」,在這個中心思想下,經營者為提高戰力改善經營,須遵循著眼大局的原則,重新釐清經營者的全貌,一旦弄錯經營的全貌,接下來的工作會大亂;經營者務必要花些時間由各種角度反覆思索,才能掌握經營的全貌。此時,最必要的心態是捨棄過去對於經營的各種「考量與習慣」,先忘了會計部門所定義的那些東西,真正放空,事實真相才會清楚地顯現;並依照以下的步驟進行思考,經營的全貌自會清楚浮現。
1.公司靠營業毛利才能生存: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是法人企業,被稱為公司的組織都依賴營業毛利(GROSS MARGIN)生存。如果是必要的營業毛利不足時,公司會因赤字擴大慢慢虛耗,不久就會像人體因營養不足而亡,也就是面臨倒閉的厄運。目前光是日本,每年就有多達3~4萬家公司倒閉,究其根源是因為營業毛利不足。
2.有交易,才有營業毛利:營業毛利,只有在公司和顧客交易時才會發生。公司中有記帳,將資料輸入電腦,開會等各種工作在進行,但除了「從客戶身上收到錢」之外,其餘所有的工作沒有一項可以產生營業毛利,儘管如此,許多人仍然沒有認清這個事實。
要不要購買某樣商品或服務,決定權百分百屬於顧客,賣方連百分之一的決定權都沒有。證據就是,不管那家公司的經營者絕不可能對顧客說:你要買的話,一定要買我家公司的產品,不能跟其他公司買。經營的要務無非從開發客戶開始,然後是維繫既有客戶,同時再持續創造新客戶;這個自然出現的結論也是經營的目的。不管那種業界,都存在許多競爭對手,相互爭取客源,無論走到那裡,周遭都充斥著競爭對手。
公司和公司的實力關係,是以特定範圍內所投入的「戰術量的平方」為比例(根據蘭徹斯特法則Lanchester’s Law:公司的業績是所投入營業員人數的平方,例如兩家公司的同素質業務人員數目是3比2,那麼業績成果就是9比4),因此經營規模較小的公司如果不採取集中特定區隔的特別策略,就將陷入苦戰,顧客購買商品時,當然會拿我們的商品和競爭對手比較;再判斷究竟該買那家的商品,因此,經營的頭號任務就是擺脫或打敗對手,如果無法做到,將會招致被客戶拋棄的窘境。
3.經營的全貌:搞清楚投入那裡,對誰?前述公司之類的組織是依靠營業毛利而生存的。營業毛利不可能無中生有,為確保必要的營業毛利,只要市場當中存在為數可觀的客戶,就必須投入經營戰力。所謂經營戰力,不可或缺的是:事前清楚地決定目標,也就是投入「那裡」,對「誰」投入。所以如要實際進行經營活動,「分配人員,分擔任務」是第一要務。這是經營手段之一。
實際從事經營活動之際,還要注意「分配資金與費用」,這是第二實務,非搞懂不可的重要經營手段。最後要搞懂的要務,就是這些經營活動每日與每年要花多少時間去實行。將目前為止說明過的事項加以整理以後,經營的全貌就清楚浮現了。到此為止,已經說明了經營的全貌;但是,經營不能脫離資金與金錢的運作,於是除了會計專家之外,經營者當中也有許多人主張,「經營核心在於會計」。事實上,如果我們研究一些敘述如何經營企畫書書籍,發現90%以上內容都以會計為中心。
第二步:經營的八要
人的身體是以大腦為首,加上許多的心臟、肝臟等重要器官所組成;為了保持健康營造更好的生活,對於身體各器官的知識是不可或缺的;經營企業也是,「生意」是依據幾個主要的因素所構,為了成為頂尖經營者,提升公司的業績,首要工作是釐清「構成經營的要素有那些」;其次是「熟悉這些經營要素,前述的「經營全貌」已